这个真不好统计,一般大众都知道的
猫扑个人感觉90左右的人吧,至少是85后的常聚集地。
天涯相对给人感觉成熟一些。
还有很多地方信息港类的论坛。
音乐影视等等分类的论坛。
主要就是单一或者综合某些方面的论坛吧。有相同嗜好或者地狱特色。
总之论坛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互联网技术交流活动有哪些?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叫做极棒的活动。这个活动很大的,像谷歌,联想,还有腾讯等等公司都有支持。还有全球的白帽黑客都可以参加。连TK,大牛蛙等等大神都可能来的。是全球首个安全极客嘉年华。极客们在安全实验站里研究各种系统,还有智能设备,发现安全漏洞,帮助厂家。觉得是个交流技术的好机会啊。你准备参加吗?

怎样理解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区?

最佳答案
早的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
  虚拟社区至少具有四个特性:一,虚拟社区通过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的沟通得以存在,从而排除了现实社区;二,虚拟社区的互动具有群聚性,从而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三,社区成员身份固定,从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四,社区成员进入虚拟社区后,必须能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虚拟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虚拟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逐渐形成以BBS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形式。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虚拟社区,又称为BBS(Bu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1978年在芝加哥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Krison)和罗斯(Russ Lane)一见如故,因此两人经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但两个人并不住在一起,电话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有些问题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芝加哥冬季的暴风雨又使他们不能每天都见面,因此,他们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调制解调器(Modem)将他们家里的两台苹果Ⅱ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这就是原始的BBS的雏形。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BBS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并迅速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虚拟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但同时,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首先,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有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也具备相应硬件条件)畅所欲言了。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电话也具备这种功能呀?但是,在虚拟社区中聊一个小时是打国际长途侃一个小时的经济成本的千分之一,聊天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你今天发一个帖子,不一定会有人会,但几天以后可能上十大了。这种便利,估计电话望尘莫及!
  其次,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在虚拟社区里,网民一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例如“硬盘”,一看就是计算机硬件爱好者,“红叶飘飘”,估计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潜水艇”,估计是个军事爱好者……在现实中不可能有人起这种名字。同时,由于互相不能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网上有句名言:和你聊天的也许是条狗。
  再次,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社区的活力主要靠“人气”和点击率,吸引这些的主要是看社区的主题是否适合大众口味。前一个好理解,在交大BBS上,一般“二手市场”,“勤工助学”,“鹊桥版”,“电影”,“游戏”比较火暴,因为这些符合大学生“没钱”希望交友和“空虚”的特点。相比之下“数据库”,“数学”等技术版“门可罗雀”。
  最后,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虚拟社区的基本准则。这个特点其实和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有关,在这里,传统的上下级被“斑竹”代替,只要你不违反论坛条例,你什么都可以说,俗成“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