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诺贝尔奖,回归冷静扪心自问,我国到底有多少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当然不包括文学类和和平奖之类社科奖项,就是诺贝尔的,物理,化学和生理,三个奖项。

如果你不太严苛,将外籍华人都算入中国。总共是9人,如果不能算美籍华人,那么就屠呦呦和李政道两人,以及已经加入中国国籍的杨振宁。要知道诺贝尔科学奖每年都有,甚至于今年的化学奖都给了应用科学也就是锂电池的发明人还造成了不小的专利。那么,我国有没有潜在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人呢?有,但是有可能,还是美籍。

过去得过诺贝尔奖的华人:

屠呦呦:获奖时国籍中国,2015年生理学奖。

高锟:获奖时国籍英国、美国双重(香港居民权),2009年物理学奖。

钱永健:获奖时国籍美国,2008年化学奖。

崔琦:获奖时国籍美国,1998年物理学奖。

朱棣文:获奖时国籍美国,1997年物理学奖。

李远哲:获奖时国籍美国;1986年化学奖。

丁肇中:获奖时国籍美国,1976年物理学奖。

李政道:台湾省人,1957年物理学奖。

杨振宁:获奖时国籍美国(现在已经放弃了外国国籍),1957年物理学奖。

未来有可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华人:

张锋:美籍华人,基因剪刀的创始人之一,成功将基因剪刀引用到哺乳类动物。

曹原:现在是中国籍,18岁入MIT,研究领域为二维材料的运输性质。开拓全新领域,未来可能性无限。不过他的诺贝尔奖路还很远。

洪国松:中国国籍,脑神经单元的探针,可直观观察大脑神经元行为。

还有几位可能不会得到诺贝尔,但是在科学上有成就的:

李金星,中国国籍,小机器人进入生物体内治疗感染。

韩松,中国国籍,阿尔法狗后台程序软件制作者。

最后说说中国科学科技的问题我国的应用科学有优势,但是大部分在产品价值链的下游。我们对于基础科学的投入过于薄弱。相比于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产出很不稳定。但是相对于下游的应用,越是上游越是基础的科学,越是突破性创新的基础所在。

我国缺乏突破式创新,比如我们能造高铁,这当然是我国科学的优势,但如果说,美国人要造高铁,他可以吗?当然也是可以的,只是美国人高铁建设会有很大阻力,比如美国人的车文化,美国人州和州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跨州会有党派矛盾,而美国传统铁路已经是过剩的,再加上美国地势平坦。

同样的,你说支付宝是我们的创新吗?二维码是吗?当然我们有优势,但是二维码是日本人提出在前,而支付宝到底还有个前辈,叫paypal.

我们追技术很得力,将技术付诸产业化实践也很得力,比如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但是这些都是在追赶,没有突破式的创新。突破式创新,就是从0到1。而我们总是擅长从1到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