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不是技术人员“认为自己很行,所以很牛”,而是单位的管理制度可能有些不人性化的地方。兼之“物以稀为贵”,如果这种人才很难招聘,那他们傲气一点也是正常的。这是市场需求导致的正常现象。

所以,应从多方面查找问题,而不是一味怪责“不服从行政管理的技术人员”。

当然,单位只要不担心士气降低、工作效率受影响、关键人员流失等,也可以选择“强行让他们服从”。

.

立场不同,想法不同,管理制度不可随性而为单位有个部门,那主任酷爱开会,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一天不开十七八个会,就好像这一日白过了一样。

对于这种开会的方式,部门人员的态度,由各自的立场,持各种不同的态度:

对工作不怎么上心的,觉得不开会也行、开会也不错,反正就是换个地方坐着而已。再说耽误工作的时候,还可以拿“开会占用了时间”来作为借口。

稍有点上进心的,对这种疯狂开会的做法感到很难受,但又没办法,只能无奈接受。

而那些很能干的,则意见非常大。他们普遍认为时间宝贵,不应该浪费太多到华而不实的事情上去。

“疯狂开会”模式启动半年后,能干的基本全想办法调走了;有点上进心的疲于应付会议,不再思考工作;对工作不太上心的,则依然整天愉快地玩耍。

.

在那位酷爱开会的主任眼里,开会就是他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他认为这就是部门的法律,每个人都应该无条件遵从。

但他没思考过这种方式的不科学性、没考虑到被迫开会之人的具体情况,也没考虑到这种方式所带来的后果。

他只是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管理”这件事。

后来,因为业绩不达标,那位主任任期没到就被免职,搞得挺狼狈。

.

综上,作为“行政管理者”,要充分地考虑单位、人员、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效益更大化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制定管理制度。

而不是采取“一切以管理者的立场出发,所有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粗暴作风,以“控制为先”为管理主旨,间接伤害员工的情感,最终搞得士气受损。

.

订立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不是伤害工作有些单位的所谓管理人员,整天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搞一些所谓的管理制度。

因为在订立之时并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经营的实际需要,且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弄出了许多不科学的、过于教条化的、甚至是违反人性的制度。

之所以这样,或许是“制订人”不懂行,或许是不愿被削弱权力、想要更加的巩固权力.....总之,大多是从“私心”出发。

既然是出自“私”,那对“公”(工作,以及受制度约束的人)必定会产生一定的伤害:

制度不够科学,把简单的事复杂化,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制度不够人性化,有责必究、有功无用,伤害人员感情;

制度过于奇葩,令人无语至极,只想转身逃跑。

最终,制度并没有起到“制度”本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反倒成为造成对立情绪、倒逼“磨洋工”现象普遍出现的凶器,最终影响单位的运营。

.

所以,制度订立之时的“科学性”、“稳定性”、“灵活性”很重要,绝不是从网上下载一些模板拼接一番,然后“以行政管理者角度出发”修改,就可以成为“管理制度”的。

.

应综合考虑技术人员的诉求与实际工作需要,科学订立制度题主说“技术人员很牛,不服管理(但技术人员很难招)”,问“怎么办?”怎么办呢?

首先,分析现在

结合单位目前的经营状况、对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市场招聘的难度,思考一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技术人员的性格特点(比如有些人爱自由),把“制度订立”时应注意的重点、要点记录下来。

.

其次,反思过去

把以前的《管理制度》拿出来,好好品读、仔细分析,以批判的眼光,看看“技术人员不服从”的问题出在哪里。

一般来说,技术很牛的技术人员,还是挺懂制度的重要性、并愿意遵守制度的。

如果他们“不愿意服从”,那制度的订立者有必要反思。这个过程中,可适当征求技术人员的意见。

.

最后,结合实际,订立科学、有用的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制度应为工作和发展服务,而不是成为工作和发展的绊脚石。

放下私心(太多的“管理者”立场),拾起公心,举起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旗帜,充分征求相关人员的意见,方能制订出真正有用的制度。

.

总之,骨干人员“不服从行政管理”,可能问题更多的出在制度本身。如制度不太合理,或者制度太过伤害他们的利益作为“订立制度者”,此时相较口出抱怨,更应该做的是反思、修正、完善。

还是那句话,共赢才能共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则有可能搞到谁都得不到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