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工业互联网防御方案包括:工厂内单点智能器件、成套智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安全,以及智能产品的安全,具体涉及操作系统 / 应用软件安全与硬件安全两方面。

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涵盖“一硬(工业控制)+一软(工业软件)+一网(工业网络)+一安全(工业信息安全)”四大基础技术,“边缘智能+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机理建模+工业应用开发”四大关键技术,以及“开源平台+开源社区”两大杀手锏技术。

明确责任分工:

组织开发技术和解决方案。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创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加强对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的管理,建立与行政许可换证挂钩等激励约束机制。

双方共同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机制,定期通报成果,明确时间进度,强化督促检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负责技术开发和数据支撑平台建设和运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负责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业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持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同规划、同部署、同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延续性技术还是破坏性技术?

  对于面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问题,对它的判断影响一系列后续抉择。移动互联网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破坏性的、给新进入者无数机会,但仔细看似乎现有的大公司又有着优势、很像是延续性的。破坏性与延续性,出现在互联网冲击商业世界时被广泛认知的一项战略理论中进行的区分,它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登·克里斯坦森提出,他的一整套理论常被简单地称为“破坏性创新”。
  他是通过对硬盘业和钢铁业发展的历史总结出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而非直接分析互联网,但他的理论完美地(到现在为止还是)解释了一代代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冲击的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解释是,我们通过对一项技术是破坏性还是延续性的判断,可分析得出,是“市场现存者”能在竞争中获胜,还是“市场进入者”会进来击败它们?更直白地说,是现有大企业获胜,还是创业企业获胜?这里的技术并非指狭义的技术,而是指“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在延续性(Sustaining)环境下:如果竞争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并且出售给有吸引力的顾客以获得更多利润,我们发现,市场现存者几乎总能在竞争中获胜。”“在破坏性(Disruptive)环境下:如果面临的挑战是使更简单、更便捷的产品商品化,虽然销售这些产品获得的利润较少,但可以吸引新的或没有吸引力的客户群,市场进入者更有可能击败市场现存者。
  ”破坏性技术产品的常见特征是,“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方便消费者使用。”这段特征描述里面就某种程度上阐述了为什么新进入企业会获胜,因为它们说服务的现有大企业觉得无利可图的是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大企业自动让出这些市场。
  但是,由于破坏性创新有着更快的改进速率,它们最终侵入大企业的地盘,抢占份额或者取而代之。回到开头问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是破坏性还是延续性?这个问题需要细分来讨论,不应有统一的结论。如果把智能手机视为随身携带的计算机,对电脑而言它是破坏性的,智能手机的计算能力低了、用途没那么多样了,但它更方便、便捷。
  如果把智能手机视为与云端获取数据的设备,那么移动互联网更像是延续性的,因为涉及到云端部分时大企业资源和技术实力更强,它们也不会放弃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