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的比尔盖茨的是求伯君。
  求伯君,男,1964年11月26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有“中国第一程序员“之称。
  1994年,在珠海创立珠海金山电脑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00年底,担任金山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2011年07月06日,正式公布其退休计划,副董事长雷军接任金山公司董事长。2011年10月24日,求伯君正式退休。
  2000年,求伯君当选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陈宗周老师曾经在1994年以武楼的笔名写过一篇《WPS之谜》的文章,在这篇至今还在流传的文章里,陈老师第一次明确的将求伯君比做中国的比尔·盖茨。

中国电商和美国电商是不是相差甚远?

你好,中美电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一、电商DNA:美国的电商由传统零售企业和亚马逊主导,而国内电商基本由互联网公司主宰。
二、移动支付:美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远超中国,移动支付渐成常态。而中国移动支付在电商整体流量和交易额的占比仍旧偏低,处于爆发前夜。相同的是,苹果的iPhone和iPad在中美两国都成为用户移动支付的首选设备,消费能力完爆安卓。
三、社交网站贡献方面,社交网络为美国电商带去的流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中国,新浪微博已成为电商的一大流量入口。

以美国的亚马逊为例,我觉得中国电商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物流。亚马逊的物流费用率只有9%左右,远低于中国电商13%左右的水平,这直接导致了二者盈利与亏损之别。目前,中国同行基本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差距,并且都在花钱建设物流体系。然而自建物流体系有利也有弊,他一方面能够释放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自建物流体系所产生的高额费用压力和现金流压力,也许会让不少公司根本熬不到黎明。

其二,挖掘用户需求。亚马逊对用户的关注不单单体现在把用户至上的口号写在每年的致股东的信里面,而是运用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以及各种高超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这一点。亚马逊对客户需求的挖掘能力非常卓越。举例来说,当你搜索或者买下一本书时,亚马逊常常能够推荐出非常符合你的口味、与你的知识层次十分匹配的书,你会不自觉地买下更多的书。它像一个很懂你的朋友,能不断地引导你消费,而且你觉得这些都是你想要的、很开心。
这种推荐功能中国的电商也都有,不过推荐的大都不能触发你购买的欲望。这背后体现了对于消费者需求挖掘能力的巨大差距!

其三,创新。这一点毋庸赘言,中国的电商除了无休止且不断升级的价格战之外,唯一的创新之举就是引进更多的品类,从卖书卖家电、变成卖各种百货。
  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创新,完完全全就是对国外一流电商的模仿、以及对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跟进。反观亚马逊,他在卖书的时候,发现可以卖电子书,又因为要让读者有一个更为方便的阅读方式,所以推出了自家的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随后又围绕Kindle 发展了KDP 服务,进而改写了整个出版行业的结构版图。每一项都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和成功。可以说,亚马逊是不断在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无止境的创新。

其四,对产业链的控制。网络购物本来是集中于流通环节,主要是商品的买卖购销。亚马逊在做电商的时候,围绕网购的整个链条进行延伸,用FBA 增强了对整个网购物流体系的控制力、用KDP 实现了对整条出版产业链的控制力、用AWS云计算平台增强了对整条互联网产业链的控制力。
  中国的电商在这方面刚刚起步,目前能做到的主要是扩大销售规模、这样巨大的采购优势能够获得供应商在价格和成本上的优惠,并且利用买断、独家销售、OEM 贴牌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差异性和话语权。

其五,技术。亚马逊的技术很强大,正是技术的强大才保证了亚马逊对于客户需求挖掘的精准与深入。而中国的电商则秉承了中国企业的一贯传统,更注重广告和营销而不是技术和研发。正因为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因此在数据分析与处理、挖掘用户需求、创新等方面才难以有令人满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