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讨论!

如果要详解讨论摄友提出的问题,用A4纸5#字打印,将是一篇满纸十页也道不干净的细解,本文只能从简而叙。

58-Ⅱ型35mm旁轴相机,是58-1型相机的延伸产品,58即指公元1958年由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高仿复克了徕卡相机。(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前身为上海照相机厂)

58为年代缩写,后面的阿拉伯字母为编号。第一代产品没有58开头,但属1958年生产的相机产品,一代相机总产量为7000余部,二代产品582共生产了100000台左右。后续产品在改进中又有58A、B、C、D等型号出现。

582相机当年在制造生产过程,洽逢中国大跃进时代背景,其相机生产中有多家相机厂协作制造,其中北京相机厂属举重协作扛大旗,配合上海相机厂完成制造生产。

582相机结构复杂,不同于人们常见的135mm开后盖装胶片。582相机没有后盖结构装胶片,胶圈置于相机是由相机左右两端卷轴洽接,片头塞于相机后背拉出10余公分连结卷片器后盖下,再进行下一步拍摄。

对于右卷轴上刻度顶端旋钮,确实部分相机有两个铜轴,但不属于所有相机均有,从资料中检索不论徕卡原版相机,还是581/582相机,均为正常刻度旋钮键。

但从杭州相机博物馆和民间相机收藏品中得知,有两个铜柱的拨轴现象存在属实。至于为何有这么怪怪的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查证详细的资料,但一直有如下几个流传版本:

1. 方便残障人士用机卷片。

2. 寒冷地带方便戴手套操作。

3. 兼顾卷片省力,人为铆接定制。

4. 笔者认为;由于有A型、B型、C型、D型582延续版产出,不排除其定制版的可能产生,至于为何会有两根铜柱出现,从笔者过去胶片时代相机的使用实践中,知道经常在卷片稍有不正之中,会导致拍摄走片滞涩、毛边(120胶圈极少发生),个人认为是为了解决拍摄卷片滞涩,使用硬币着于两根铜柱拨扭卷片更省力。

数码科技时代,我们回头去看60多年前的相机产品,会认为很土也无更多的科技含量,不过在中国的相机制造业中,前辈在光精制造是为中国光学事业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今天纵观北京、天津、上海、海鸥、虎丘、红梅、华山、飞跃……等等国产品牌相机显“土”或科技含量太低,这样的审视就是一个错误三观,上世纪日本的光精机械研究所--日本佳能,第一部相机“观音”型号上市夭折,与中国581、582相比,是不如当年中国相机起步的生产水平。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讨论,关于更详细852相机的贴子,可上收藏网、论坛、贴吧中寻找答案,不过全网平台谁也没捋清这个结构问题。

头条号@摄影微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