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赫布出版了《行为的组织》一书,书中描述了Hebb学习规则,提出权值的概念,这个理论为机器学习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现在非常热门的深度学习的前身。

1950年,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图灵发表了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著名论文,在该论文中提出了机器思维的概念,并提出图灵测试(图灵测试就是指,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电传设备与人类展开对话而能不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由此,图灵又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后来为了纪念图灵的贡献,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图灵奖,以表彰在计算机科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图灵奖被喻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

1952年,阿瑟·萨缪尔开发了一个跳棋程序,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甚至在训练的后可以战胜人类专业跳棋选手。

萨缪尔提出了“机器学习”的概念,定义为“不显式编程地给予计算机一定的功能”。

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因此195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

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众多,其中约翰·麦卡锡是“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香农是信息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获得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马文·明斯基是第一位获得图灵奖(1969年)的人工智能学者并对人工神经网络理论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艾伦·纽厄尔是1975年图灵奖获得者,阿瑟·萨缪尔由于提出“机器学习”的概念而被称为机器学习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