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见到的东西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或者没有记住,根本上还是因为不重视。
如果一个东西对你帮助很大,你认为它很有价值,你自然会时不时地回想。而反复回忆正是建立长时记忆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如我喜欢军事,在看到第4代战斗机(有些国家如俄罗斯称作第5代)的4S标准后,不自觉地隔三差五回想,大概回想了17次才将其纳入了我的知识体系。
可是现实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虽然重视但极其不感兴趣的事物,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回想。学完、看完后不久需要频繁地回想,一至两周后才可以放缓。

如果希望自己的知识体系清晰可见,那你就需要勤动手了。在看完一本书或学上一节课后,用树形图(只是推荐,其他形状的图也可以)将每一单元(章节)的标题串联,每一标题下写上自己认为重要的细节点(不要对着教材或书抄,实在想不起来再去看)。不过,这样做的关键还是反复看(只不过看的次数可以少一些,因为画图的时候已经仔细地回想了一遍)。
如果你的知识够多,这样都能写本书了。
除了以上所说,更好的方法是去“用”那些已经获得的知识。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实践不但能复习旧知识还能创造新知识。我掌握得最好的单词都是我在写作和口头对话中的常用词。不过这条建议有条件就实践下,没机会也不必勉强。

关于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不起来的问题,我想可以这样来分析:
1、大多数人都不是博学家,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如果真的想让这样的新知识为我所用,就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吧!(比如把一线城市新兴IT企业的运营模式作为新的知识体系)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别忘了最多通过7个人我们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意一个人哦!
我们的知识体系间也是可以互补的。比如哲学知识体系中的某一观点就可以在结合具体运营策略的基础上成为“一线城市新兴IT企业的运营模式”这一知识体系中的一环
3、特别说明:有些知识进不了我们的知识体系,我们记不住,真的是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没什么用。对这些,忘了就忘了吧。人的脑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掌握那些必要的和想要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