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取得不同的资质证书,基本上都对计算机水平有一定要求。追问:能不能详细的讲一讲有哪些证书或者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洗衣行业为什么没有互联网巨头?

  苏宁拥有18万名员工和1600多家门店,俨然一艘巨型零售航母,既要掉头又不能失速,在快速成长中完成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业务方向调整,看不到的后台系统的调整升级更加艰难。6年前,在美苏争霸已经分出胜负,苏宁日子最好过的时候,张近东决定互联网转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而且,背负线下重资产的苏宁转型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样本,加上转型是系统战和持久战,苏宁如何维持线上线下业务的齐头并进都是需要面对的难题。苏宁易购:传统企业 互联网的标杆2009年是苏宁战绩辉煌的一年,以583亿元销售额、941家门店把相逼多年的国美抛在身后,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
  不过,居安思危的苏宁并没有停止前进步伐,张近东认为互联网将是未来苏宁最大的敌人,互联网将重构零售行业格局。经过三天三夜的高层会议研讨,张近东决定吹响苏宁第三次“营销变革”号角,前两次变革分别是从批发重心转向零售重心,从区域连锁转为全国连锁。在张近东看来,苏宁每一次营销模式升级的背后,都有大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演变积累作为支撑。
  为推进全渠道零售战略,苏宁必须弥补线上渠道的缺失。2009年8月,苏宁内部调试电商平台苏宁易购,2010年2月正式上线,上线第一年20亿元销售额看似不错,但无法让本身体量巨大的苏宁感到兴奋。同时,随着线上运营的深入,张近东意识到,面对新的年轻消费群体,苏宁必须补齐电商运营课。
  在趋势面前,张近东选择自我革命,当务之急是扫清易购发展的一切障碍。2011年,苏宁易购采购、运营相对独立,此后开启疯狂扩张模式,在图书、母婴、商超等领域迅速崛起。2012年8月15日对决京东,不仅是一场检验易购成色的硬仗,而且奠定其中国第三大B2C电商平台的地位,成为易购发展史上关键中的关键。
  2009-2012年的3年间,在“ 渠道”“ 商品”“ 服务”的变革主线下,苏宁的互联网创业经历从0到1的裂变,不仅拥有电商渠道的苏宁易购,而且掌握互联网的运营经验和品类经营的能力。互联网 :苏宁创新O2O模式在物流、商品经营、IT技术等服务体系上的超前投入,使苏宁从互联网门外汉蜕变为电商翘楚,但苏宁的转型之路没有就此画上句点。
  前有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强敌,后有老对手国美盘踞线下实体店,为构建提升用户核心体验的全渠道、全品类的零售服务模式,苏宁自然不能掉以轻心。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零售变革大潮,张近东认为根本不存在线上与线下的差别,并提出苏宁要建立区别其他电商的“亚马逊 沃尔玛”模式,即线上线下融合、互联互通的O2O差异化模式,苏宁1600家门店的互联网化势在必行,由此开启互联网 之路。
  2013年2月,苏宁新定位为“店商 电商 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这意味着苏宁加速去电器化。几天之后,苏宁电器非常干脆地宣布更名为“苏宁云商”,使用15年的“电器”二字和Logo一并去掉。有人不理解“云商”为何物,把苏宁更名视为作秀。张近东解释,“云”有云集天下、商品广阔的意思,也代表线上云技术的运用,“商”表明商业是苏宁的本质定位。
  所以,更名不是苏宁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而是代表其差异化发展模式和转型战略。事实上,苏宁的雄心是构建一个比电商生态系统更加庞大的零售生态系统。如果说更名是其适应零售业业态变化的第一步棋,那么线上线下同价则被视为苏宁走向多渠道融合的第二步棋,最终形成线上线下两个采购平台合二为一的综合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苏宁还扮演零售服务商的角色,意味着苏宁易购开放平台业务必须与采销分离,独立招商运营,有利于加速苏宁全品类扩张速度。2013年9月,“苏宁云台”正式亮相,不仅代表苏宁完成向互联网零售商变革的第三步棋,而且预示着中国电商从C2C的1。
  0时代到B2C的2。0时代后,跨越式升级为线上线下体验相结合的O2O平台的3。0时代。思维转变:人是最宝贵的资产苏宁转型史无前例,它的成功为传统零售企业指明前进方向,最大启示是企业全体思想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员工思想不统一、不与时俱进,再宏大的转型战略也会被搁浅,而思想转变也是最难之处。
  张近东表示,“集团转型互联网零售,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人的转型,要落实到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型上。”在内部管理上以严格著称的苏宁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思维转变的难题。比如,苏宁员工统一穿定制藏青色西服工装,2012年下半年,苏宁引进一大批电商人才,习惯“T恤 牛仔裤 拖鞋”打扮的互联网人再次挑起工装话题,甚至惊动张近东,最终苏宁采取有限度的开放。
  衣服怎么穿并不会限制创新,华尔街人人西装革履,却是全球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实际上,西服之争的本质是,互联网世界对苏宁这个庞然大物感到不适应,也是互联网公司惯性的技术优越感在做怪。现在再看,西服之争根本就不是问题,现在的苏宁拥有接近5000人的专业IT团队,其创新和研发实力早就超过了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世界早已习惯了苏宁的存在,并给了他一个与体量相当的巨头地位。
  这个例子只是苏宁思维转变的冰山一角,在苏宁开始加速发力实现规模提升时,张近东发现全国大区对互联网转型的认知,还没有从思想、观念上完全转过来,即苏宁变革的最大敌人是观念。苏宁在全国有100个大区级别的业务集群,为推广集团变革理念,2015年上半年张近东跑了29个大区,其他高管也到大区调研,还安排大区干部到总部来轮岗、培训。
  同时,旨在培训中高层管理干部的苏宁大学,也在对人才思维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中发挥重要角色。除了内部开设课程和讲座,还用“人才发展基金”安排干部出国考察和行业交流,以打造一流人才团队。转型启示: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作为弄潮商业25年的老兵,张近东对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变革的方向具有超强的洞察力。
  一开始,苏宁把互联网转型当成一把手工程,也是促成这家航母掉头不失速的重要保证。2009年3月,作为政协委员的张近东参加全国“两会”,会议期间,他抽空去了趟下榻宾馆附近的苏宁门店,他发现大厅人来人往,但部分3C商品货架空空如也,这是苏宁创业以来首次遭遇不明原因的商品脱销。
  采购负责人解释称,国际品牌电脑供应商看到欧美市场销量下滑,担心电脑库存积压,于是做出去库存、压缩产能甚至停产的决定,导致下游零售商苏宁处于被动地位,只能面对无货可卖的尴尬现实。意识到零售市场转向,嗅觉敏锐的张近东展现出创始人一贯的铁腕执行力,他利用“两会”休会间隙,连夜把一众苏宁高层召集来北京,召开一次紧急会议,从晚上持续到次日凌晨5点,最终得出结论:苏宁必须具备掌握商品、引导供应链的能力。
  从此拉开苏宁转型大幕,经过6年自我变革,张近东在去年互联网大会上分享两点心得,这也是苏宁转型的血泪和经验之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无论传统实体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做O2O转型,都是殊途同归,所以实体企业不要一谈转型就害怕,归根结底互联网转型只是一次互联网技术的叠加升级,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营本质。
  
  二、实体企业做O2O千万不要陷入两种极端思维:速胜论和速亡论。前者认为做个网站或App就是互联网 ,后者把互联网神化,认为实体企业没有互联网基因做不成O2O。互联网只是技术、工具,尽管它可以改变用户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永远不能替代经营本身。

美国银行 JP摩根 摩根士丹利 高盛 支柱应该是金融地产IT 美国银行是唯一能挑战整个华尔街金融实力的超级银行.应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没有之一 JP摩根.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著名投行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加JP摩根成为华尔街三巨头.任何一个银行掌管的财富都能把整个中国经济摧毁.这就是最恐怖的影响力 高盛每个月仅仅是外汇交易收入就超过50亿美金.大摩和JP摩根都有超过35亿美金以上的纯外汇交易收入.至于其他部门和领域很多时候的数据时不公开或者公开不实的.

  2015年是汽车后市场O2O行业风起云涌的一年,中国巨大的汽车保有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后市场过去相对落后的商业模式,都给了互联网公司巨大的商机。车险作为汽车后市场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受到了各路玩家的青睐。不仅出现了车车车险、我是车主、车蚂蚁等创业玩家,而且众多巨头也陆续加入了这一战场。
  京东推出京东金融,腾讯、阿里、平安更是三家合资推出众安保险。其实从06年前后,国内开始涌现出了惠折网、保网等第一批互联网车险玩家,早期的互联网车险玩家更多只是B2B或者B2C模式,简单来说,这些平台只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保险代理公司。另外、保险三巨头也进军互联网也已经多年,总体来说,保险公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保守,他们也在积极尝试拥抱互联网。
  为什么巨头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互联网车险行业?第一、车险是金融产品中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更加适合互联网销售。第二、车险单均保费高达三千多元,去年国内市场车险总保费收入就高达6199,根据第三机构预测,车险总保费将在2018年突破万亿的市场规模。第三、传统车险模式相对落实,不管是购买渠道、理赔服务等环节以及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从目前市场来看,不管是车车车险、最惠保等创业公司,还是背靠巨头的众安保险,都难以说是这一行业的革命者。简单来说,车车、车险无忧、最惠保等公司依然没有走出惠折王、保网等线上代理公司的老路。事实证明,保网在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泛华集团收购后,也没有给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转变,说明线上代理公司并不能代表互联网车险的未来。
  另外,2014年由腾讯、阿里、平安合资50亿成立的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也被大多数人看好。腾讯的流量,加上阿里运营,再加上平安的车险行业积累,似乎已经是无敌组合,但是创业并不是简单的加法。众安是下一个巨头,还是飞凡电商(腾百万合资成立的公司),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想改变传统车险市场,就必须了解市场痛点第一、销售模式落后。目前国内拥有超过70家保险公司,除了几家大公司其他几乎都在赔钱的状态。究其原因,巨大的销售成本是保险公司入不敷出的问题。传统的代理人制度,销售渠道的层层克扣,让一张保单的销售成本接近了40%。
  而这些成本最后无一不是转接到消费者身上。第二、理赔环节服务落后。简单来说,如果一个车主出险以后,需要报案、查勘定损、签收审核索赔单证、理算复核、审批、赔付结案。对于车主的原始需求是,出险之后修好车,修车才是其诉求(不涉及人伤的事故)。但是围绕着理赔行业,车主却要完成诸多步骤。
  保险公司赔付现金的模式,不仅服务落后,而且催生了更大的道德风险。第三、服务体系不标准。传统代理人为了完成更多业绩,总是会过度推销,甚至强制推销,而车主对于理赔条款的不清楚,也经常造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大部分车主的直观感受就是,买的时候是上帝,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就百般推脱。
  互联网车险的几个特点第一、费率趋向个性化传统的车险产品,费率都是一刀切。虽然新的费改政策推出,但是距离个性化费率还有一段距离。从这几年国内开始涌现出入车挣、车宝、路比等OBD厂商,基于OBD数据的UBI车险几乎已经是市场的共识。只是目前国内UBI公司,几乎还是处于十分稚嫩的阶段,大多数公司还只是在为传统保险公司买产品,然后通过保险公司返点的佣金去摊平OBD硬件成本赠送给用户,并将相应的佣金返还给用户,来增加用户的粘性,已获得更多的用户数据。
  在笔者看来,OBD市场未来一定是会成为前装市场的天下,主机厂商直接将基础数据共享给承保方。特别是在智能汽车普及的时候,OBD硬件就几乎成为上古时代的诺基亚产品一样。第二、销售渠道互联网化车险是金融产品中相应标准的产品,其广大的用户基础也更适合互联网化。
  传统保险公司在不管是通过电话销售、还是代理人销售,都需要负担巨大的销售成本。据悉车险保费中,有超过30%的销售成本。各家保险公司即痛恨渠道,又离不开渠道。早在几年前,各家保险公司就开始尝试在互联网上去直销保险,由于用户习惯没有养成的原因,互联网销售额至今依然不理想。
  不管随着用户习惯进一步养成,用户上网购买车险产品已是不可逆之势。第三、理赔方式垂直化车险市场拥有超过70家传统保险公司,但是几乎公司都是处于亏损的状态。传统理赔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道德风险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现在的车主来说,如果爱车出现问题之后,首先需要自己先垫付资金去维修,然后再找保险公司报销。
  未来互联网车险的重大改革一定是理赔方式更加垂直化。即是用户出险之后,直接由承保公司帮其服务维修好,再送还给车主。这种新型的车险产品被许多人称为“类车险”。对于用户来说其购买车险的原需求是解决车辆出险时,分摊风险,解决维修麻烦等痛点。第四、购买场景碎片化将传统车险切割为各种个性化场景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的时间被切割得更紧碎片化。未来必定有更多的“小而美”产品去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要评价互联网金融,首先第一点,这肯定是个大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都在做互联网金融,这是很有前途的行业。第二点,互联网金融概念很广,有做P2P的,众筹的,也有做第三方支付,O2O,供应链金融的。不管什么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一定要有一个支撑点和核心领域,才能做好。比如京东也做互联网金融,他的支撑点是电商。微信也做互联网金融,他的支撑点是社交,即时通信。支付宝也是,他的支撑点是第三方支付。我也是银行的,多多交流哈